首页>协会服务>
项目申报

工信部 财政部关于发布2018年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工作指南的通知

2018-05-28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发布2018年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工作指南的通知

工信厅联规〔20183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2018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等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需求牵引、产需结合,坚持创新发展、重点突破,坚持公开公正、完善机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和资金使用方式,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加大力度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基础支撑,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方向

(一)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围绕《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十大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关键瓶颈,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重点支持机器人伺服控制器和驱动器、5G通信核心器件、高档数控机床轴承等方面;关键基础材料重点支持航空航天标准件高温合金材料、高效电池组用高分子薄膜、海工装备特种焊接材料、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等方面;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支持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近净成形精锻制造等工艺。

(二)绿色制造系统集成

根据《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97号)要求,重点在机械、电子、化工、食品、纺织、家电、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围绕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三个方向,推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

(三)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

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围绕《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要求,一是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能力,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集成创新应用、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络改造和IPv6改造升级。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重点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三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重点支持研制安全标准规范,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2.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基础性标准研究,开展试验验证;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推进智能制造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个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

(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

按照《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519号)、《关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办建〔201582号)、《关于申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资金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办建〔201660号)、《关于深入做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835号)要求提交申请文件,具体工作另行通知。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条件

1.申请单位(含全部成员)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申请本资金。研发类项目,不属于本资金支持范围。

3.详细申报要求参见各附件内容。

(二)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将采取分阶段目标、分阶段考核、分阶段下达的后补助资金管理模式,根据实施进度和实施目标完成情况分批下达专项资金。确定项目后,原则上先拨付部分资金,项目通过验收后再下达后补助资金。

(三)优先支持

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的优势企业、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四、工作程序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统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对申报项目审核后,于201864前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文件,并附项目汇总表及各项目申报文件和材料。中央企业项目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项目建设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申报,不占地方项目申报指标。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确定拟支持的项目。

(二)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将由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官网、中国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官网等网站另行发布招标公告。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严格按照重点方向、主要内容和产品(技术)要求及实施目标,组织本地区在国内本行业有竞争力、有项目实施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做好投标准备工作,并对申报材料严格把关。企业投标文件需项目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

(三)选定的拟支持项目,经公示无异议后,下达批复文件(或签订合同)。中央财政结合年度预算安排、项目总投资等情况确定补助标准和额度。

(四)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的具体申报要求分别参见附件123,请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审核申报。

五、工作要求

(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加强组织协调,并按照职责分工对项目执行、补助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督。

(二)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的要求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163号)和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6844号)执行。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及项目承担单位要配合做好项目绩效评价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加强项目绩效管理和评价结果运用,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将采取调减或收回补助资金等惩戒措施。

(三)请各项目单位严格按项目批复(合同书)实施项目。对于擅自调整、无故延期或拖期严重的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酌情调减后补助资金额度,情节严重的不再下达后补助资金或收回已下达资金。

(四)请各单位严格按照要求时限报送文件材料,逾期将不予受理。

联系单位及电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010-68205105/5130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010-68552879/2878

附件:

1.2018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申报要求(编注:略)

2.2018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申报要求(编注:略)

3.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编注:附申报要求和申报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2018524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

    为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工作。具体支持内容、申报程序等详见《第一部分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申报要求》和《第二部分 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申报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前瞻布局工业互联网,全面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工作,有关事项要求如下:

一、项目支持主要内容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重点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一是工业互联网网络能力提升工程相关项目;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工程相关项目;三是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相关项目。详细项目表见附1

二、资金支持方式

纳入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的项目,拨付财政资金进行补助。未如期完成竣工验收的,将收回已补助的资金。对于项目承担单位擅自调整实施内容或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除将收回已补助资金外,还将进行业内通报等处理。

三、项目组织方式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组织将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择优遴选。 

四、项目申报条件

(一)申报项目的单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二)新模式应用类项目须由工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通信企业等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申报。平台方向项目鼓励联合体申报。其中,联合体成员单位间须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联合体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成员单位具体权责、长期发展计划以及本项目的任务分工等。联合体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申报单位。

(三)申报项目须能够在2020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标准类项目应具备标准草案初稿等标准化基础;新模式应用类项目须为已开工在建项目。

五、申报程序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根据指南和项目申报书(详见附234)内容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一式7份(附电子版);附件请按规定顺序装订一式3份,并报送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申报单位对所报文件及材料的真实性负全责。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并征求省通信管理局意见后,于201864日前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文件(推荐项目汇总表详见附5,逾期将不予受理。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项目不超过15项,计划单列市推荐项目不超过5项。中央企业和部属单位项目通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但不占地方项目推荐指标。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联合审议,并批复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立项建议书。对于已批复的工业互联网项目,中央财政按照预算管理等规定,审核并拨付补助资金。

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联合省通信管理局认真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的申报、审核和推荐工作,加强项目监管,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如期完成项目实施目标。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表


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     工业互联网网络能力提升工程

任务1:企业内网络标准化及改造新模式应用

(一)重点方向

制定时间敏感网络标准、边缘计算标准、工业软件定义网络标准。开展基于时间敏感网络的IT/OT系统融合、基于边缘计算的工厂内集成应用。

(二)实施内容

1.开展重点方向标准制定,重点开展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含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等内容。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本行业或其他工业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2.采用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建设连接生产装备、仪表仪器、传感器、控制系统、管理系统等要素的企业内网络;建设生产、运维、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流转系统;实现数据的汇集、处理和分析;支撑工业控制和大数据分析。

(三)考核指标

1.形成具备申报标准制定立项要求的标准草案。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个企业中,对标准全部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2.企业内网网络化改造集成应用项目实现生产环节网络化覆盖8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任务2:企业外网络标准化及改造新模式应用

(一)重点方向

制定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的低功耗广域网标准、工业系统与互联网协同标准。开展基于NB-IoT的远程管理维护监测、基于5G网络的工厂外网络改造应用、基于带宽网络技术的业务协同应用。

(二)实施内容

1.开展重点方向标准制定,重点开展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含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等内容。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本行业或其他工业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2.利用NB-IoT5G网络、互联网、专线等网络,构建连接多个厂区、工业智能产品、产业链伙伴等的网络;利用网络建设信息采集与控制平台、资源协同平台或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企业间、企业内部门间资源、能力和需求的协调对接,实现产品的远程监测、维护、服务和信息分析。

(三)考核指标

1.形成具备申报标准制定立项要求的标准草案。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个企业中,对标准全部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2.实现新增智能产品90%以上联网且可管理,新建1套以上基于企业外网络的应用系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任务3:标识解析体系建设

(一)重点方向

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际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的一期建设。开展汽车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制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整体架构标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数据技术标准。开展供应链管理标识解析集成应用。

(二)实施内容

1.针对可以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并已经开展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应用探索的各种主要标识解析体系,引入和建设标识解析体系国际根节点,并对已经在国内设立的根节点进行系统增强和管理加强。

2.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统一管理和稳定运行的最顶层基础设施,既要能够与国际上各种主要标识解析体系根节点实现互联互通,也要能够连接各种行业性二级节点,形成完善、稳定、广泛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各种工业互联网顶级标识的解析服务。

3.建设和部署面向汽车行业、机械制造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本行业内部机器、产品、资源等工业互联网联网对象的标识注册和标识解析。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协同,促进基于标识解析的集成创新应用,实现工业大数据的合理流通和应用。

4.开展重点标准制定,重点开展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含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等内容。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本行业或其他工业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5.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和分配、标识查询和解析、标识搜索和发现等信息系统;面向机器、产品、零部件、供应商、资源等进行标识数据采集的标签、读写设备、中间件、分析系统;基于标识解析系统实现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多源异构数据协同;探索新型供应链综合服务,包括质量控制、产品追溯、采购优化等服务。

(三)考核指标

1.标识解析国际根节点通过支持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能够提供必要的标识前缀注册和解析服务对接服务能力。为国际互联网络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稳定的标识解析根区数据管理和根解析服务。在正常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支持所有部署物理节点间的对等连接,实现数据同步。

2.国家顶级节点能够支持DNSHandleOIDEcodeGS1等各种主要标识解析体系。应综合考虑业务需求、网络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至少在3个以上不同地域部署物理节点。应支持全网每秒解析能力不少于100万,本地解析时延达到毫秒级,解析成功率大于99%

3.二级节点既要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保持互联互通,也要与本行业内部企业的标识解析系统或应用保持连接,并提供相应的标识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二级节点建设和运营机构应当为行业龙头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至少能够聚拢本行业内部10家以上重点企业,打造5种以上具有示范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模式。

4.形成具备申报标准制定立项要求的标准草案。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个企业中,对标准全部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5.集成应用与国家顶级节点实现对接;支持不少于5家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数据协同;企业级标识解析系统标识注册量不小于10万,日均解析量不少于1000次。

任务4:工业领域IPv6改造升级

(一)重点方向

开展基于IPv6的工厂内制造网络改造、基于IPv6的工业信息采集分析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管理系统(一期)。

(二)实施内容

1.建设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络;建设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管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信息系统。

2.根据《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信产部34号令),结合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需求,建设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管理系统,支撑IPv6地址申请、分配、使用、备案管理,推动落实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方案。

(三)考核指标

1.实现企业内、外网络80%以上的IPv6覆盖,改造建设2套以上基于IPv6的信息系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2.系统采用部、省、企业三级体系架构。部级系统汇集全网IPv6地址备案信息,省级系统汇集省内IPv6地址备案信息,与企业侧系统通过接口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能够在线完成IPv6地址申请、分配、使用、备案。系统具备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能够监测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编码规划方案落实情况。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进一步支撑全网IPv6地址基础资源管控。

二、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工程

任务5: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建设

(一)重点方向

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建设、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建设、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环境建设。

(二)实施内容

面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场景的海量终端接入、工业知识复用、软件开发部署、工业资源共享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共性问题,支持企业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开展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兼容性、安全性等试验测试。面向钢铁、石化化工、冶金等流程行业或航空、轨道交通、船舶、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轻工等离散行业,支持企业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建设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开展工艺及能耗管理、流程控制优化、智能生产管控、产品远程诊断、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场景下平台及解决方案的适用性、可行性、稳定性试验验证。面向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光伏/风电、轻工、船舶、工程机械、石化化工等产业集聚区,支持企业建设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开展区域设备规模接入、共性机理模型与微服务开发、工业APP创新的可靠性、安全性与协同能力试验测试。基于试验测试环境,形成测试系统、测试工具、测试规范,建成知识库、模型库、用例库以及工业APP资源池,通过对外提供服务,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提升与应用推广。

(三)考核指标

1.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平台试验测试环境覆盖不少于5个行业,接入工业设备总数不低于50万台/套,每个行业接入工业设备数量不少于3万台/套。建设工业APP和微服务资源池,形成不少于5000个工业机理模型或工业微服务组件,培育不少于2万个工业APP,订阅次数不少于5万次/年,服务工业企业的数量不少于1万家。建设开发者社区,聚集2万名开发者,活跃用户超过2000名。开发不少于1000个平台应用编程接口(API)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构建结合区块链的云资源管理组件库。形成不少于2万个测试用例,制定不少于3个标准草案,在不少于100家工业企业验证应用。

2.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平台测试试验环境,接入工业设备数量不少于30万台/套或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不少于1万个或细分行业设备覆盖度不少于30%。建设特定行业工业APP和微服务资源池,形成不少于1000个工业机理模型或工业微服务组件,培育不少于2000个工业APP,订阅次数不少于1万次/年。建成特定行业运行分析数字地图。建设开发者社区,汇聚2000名开发者、1000名活跃用户。形成不少于3000个测试用例,制定不少于3个行业应用标准草案,在不少于50家工业企业验证应用。

3.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平台试验测试环境接入不少于50%的产业集聚区企业,接入工业设备数量不少于30万台/套。建设区域专家资源库,建立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形成区域协同解决方案,培育不少于1000个工业APP。建成区域工业产能地图。形成不少于3000个测试用例,制定不少于2个标准草案,在不少于50家工业企业验证应用。为产业集聚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不低于5亿元。

任务6: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床建设

(一)重点方向

面向异构数据管理、边缘计算、工业机理模型及微服务开发、工业APP应用、虚拟仿真设计、网络协同制造、质量检测分析、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等工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

(二)实施内容

围绕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特定需求,聚焦特定工业场景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支持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特定工业场景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床,开展技术成熟度、功能完整性、应用兼容性及可靠性的试验测试,形成特定工业场景优化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解决方案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推广及应用。

(三)考核指标

1. 建设特定工业场景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床,孵化不少于500个工业机理模型或微服务组件。

2. 针对不同应用框架和行业需求开发1000个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或解决方案,并在不少于2个产业园区或30家工业企业进行应用推广。

3. 形成不少于2000个测试用例,制定不少于2个标准草案。

4. 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不低于1亿元。

任务7: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一)重点方向

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及创新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管理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理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管理服务等公共支撑能力建设。

(二)实施内容

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体系,建设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及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开展设备协议解析、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开源项目,开展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验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建设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监测分析服务平台,监测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工业企业上云情况,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构建工业数字地图;建设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异构数据开发利用工具,建立工业大数据资源池。建设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质量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控标准体系以及知识库、案例库,开展质量管理和保障服务。建设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准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标准资源库、实施工具箱,开展平台标准制修订与应用推广服务。

(三)考核指标

1. 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及创新技术服务、监测分析服务、大数据管理、质量管理服务、标准管理服务等5个公共支撑平台。

2. 每个平台具备特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形成一批规范标准、开源项目、成果展示中心,建成工业大数据资源池、工业数字地图、标准资源库等。

任务8: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标准制定

(一)重点方向

面向异构数据接入、平台操作系统、平台间互联互通、平台评价与测试等重点方向的关键标准制定与推广。

(二)实施内容

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的技术标准化需求,支持标准化机构、科研院所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等,重点围绕边缘计算、异构协议兼容适配、工业微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接口、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与评价、平台测试验证、平台安全等重点方向,支持一批关键技术标准制定项目,开展验证与应用推广。

(三)考核指标

1. 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标准制定项目,形成标准草案。

2. 每项标准草案在至少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工业企业中进行验证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制定与推广。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任务9: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一)重点方向

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综合管理和保障能力,重点方向包括典型行业工业互联网企业级集中化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工业信息安全综合保障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手段建设、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建设、工业互联网突发事件应急协作指挥手段建设和应用。

(二)实施内容

1.面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能源、机械制造等典型行业,支持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集中化安全监测平台,实时感知生产系统、设备、平台的安全状况、风险隐患及企业安全管理运行情况等信息,实现对网络安全监测信息的分类汇聚、精准研判,同时向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提供监测数据。

2.围绕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需求,支持科研院所联合高校、企业等建设基于工业控制系统的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网络,实现国家、区域/行业、企业三级工业信息安全态势的实施感知和精准研判,并向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提供监测数据。结合重点工业领域和典型生产场景,建设基于工业信息安全共性标准的技术测试验证,开展标准符合性验证。建设信息通报和共享、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上下联动、多级联动的工业信息安全综合保障工作体系。

3.构建基于网络关键节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设备和系统的企业级、省级、国家级网络安全监测技术手段,并汇集来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信息安全综合保障系统、典型行业工业互联网企业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省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监测数据,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形成全天候、全方位态势感知能力。

4.围绕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需求,研制覆盖收集、存储、处理、转移、删除等各环节的数据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统一认证、隐私保护等能力。围绕工业互联网企业重要敏感数据存在的跨境传输和泄露风险,基于网络关键节点流量资源,建设工业互联网重要敏感数据跨境监测与安全评估能力,实现工业互联网敏感数据跨境传输的早期发现、宏观预警和应急处置。

5.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和突发事件应急协作的技术支撑手段,研制数据对接、数据传输等方案和规范,汇集政府、行业、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安全信息共享与交换,支撑快速、协同、高效开展工业互联网突发事件应急协作指挥工作。

(三)考核指标

1.建立面向典型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级集中化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对本企业内典型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日志等信息的实时集中汇集、综合分析、态势感知,支持与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的数据接口级对接,同步数据至少包括资产数据、日志数据、事件数据等3类。

2.建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监测工业设备种类不少于150种,建成不少于5个区域/行业级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分平台,接入不少于200个重要工业企业态势感知节点。完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测试验证平台建设,在不少于2个行业开展工业信息安全行业测试床建设,开发不少于40个测试验证工具。建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信息通报和共享平台,在不少于5个地区,2个行业建设区域/行业级信息通报和共享分平台。建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资源库,在不少于5个地区建设区域级工业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分平台和应急资源库。

3.支持建设基于网络关键节点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手段,处理的网络流量不低于4Tbps,骨干网络流量分析能力覆盖工业互联网专用通信协议不少于30种,并通过接口向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提供监测数据,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支持建设面向重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手段,接入10家以上的重要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PB量级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接口向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提供监测数据。支持建成不少于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汇聚省内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数据,并向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支持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技术平台,可主动探测的联网软硬件产品类型不少于100种,监测范围覆盖不少于1000个工业互联网重点保障对象,可展示全国工业互联网整体安全态势。

4.编制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防护指南和方案各1套,其中方案在至少2个重点企业中得到应用。分析工业互联网企业重要敏感数据存在的跨境传输和泄露风险,建设工业互联网重要敏感数据跨境监测与安全评估平台至少1套。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5.研制安全信息数据库对接、数据管理、数据传输等技术方案,建设工业互联网威胁信息共享平台1套,覆盖不少于50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相关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1套,需具有对大规模工业互联网攻击、病毒、木马等至少10种安全事件的态势分析、综合研判、决策指挥和过程跟踪等能力,支持风险上报、预警发布、事件响应、情况汇报等工作。

任务10: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测试与试验验证环境建设

(一)重点方向

重点研究研制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测试技术、方法、工具,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并进行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包括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与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及测试验证、工业互联网攻防测试联合管控系统建设3个重点方向。

(二)实施内容

1. 建立覆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APP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指南、工业互联网安全接入要求、工业APP安全开发通用要求、工业互联网数据保护指南等共性标准规范制定;面向能源、航天航空等重点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内容试验验证环境并进行试验验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APP的漏洞挖掘与检测、风险评估等安全技术能力,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APP安全评估规范及工具,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防护水平。

2. 面向工业生产关键环节和核心系统,建设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试验证环境,开展内置安全功能工业控制系统产品、工业信息安全新技术及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在模拟生产环境下的可靠性、安全性测试,评估验证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等在行业推广的可行性与实用价值。围绕石化、船舶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需求,支持工业控制系统生产厂商联合产、学、研、用机构,集成推广具备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的行业典型系统和装备,可实现对常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威胁的防御。

3. 围绕国家工业互联网攻防测试需求,建设联合管控系统,完成攻防测试任务管理、应急处置指挥、安全防护、试验可视化、数据采集分析等功能,并实现与其他行业网络攻防测试验证环境、测试系统的互联互通,为测试平台管理、控制、安全防护和运维等提供计算、存储、通信、显示等基础软硬件设施,保障测试环境的有效管控和稳定运行。

(三)考核指标

1. 明确工业互联网安全通用要求,提出覆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1套,制定包含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评估、工业互联网安全接入要求、工业APP安全、工业互联网数据保护、信任体系等重点标准至少5项;建设面向能源、航天航空等至少4类测试验证环境用于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内容试验验证并在至少10家企业应用示范。编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评估规范1套,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不少于10次风险评估、漏洞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编制工业互联网APP安全评估规范1套,为行业内不少于50个工业互联网APP提供安全检测和加固整改服务。

2. 实施不少于10款内置安全功能工业控制系统产品、10项工业信息安全新技术及系统安全解决方案的测试,遴选优秀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在本行业内组织开展不少于3个推广应用实践,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产业链核心软硬件测试验证能力。集成推广具备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的行业典型系统和装备,在石化、船舶行业实现不少于200台套的部署,提升大型自动化设备本质安全水平,保障国家重要领域重大工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3. 建设工业互联网攻防测试联合管控系统1套,具有攻防测试任务管理、应急处置指挥、安全防护、试验可视化、数据采集分析等功能,支持不少于3个行业网络攻防测试验证环境的互联互通及联合管控。

任务11:工业互联网安全共性服务能力建设与推广应用

(一)重点方向

建设面向企业提供网络安全公共服务的能力,并开展安全技术应用推广,重点方向包括: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面向重点行业的安全技术典型应用推广。

(二)实施内容

1.建设网络安全公共服务手段,面向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风险预警、安全诊断评估、安全咨询、系统加固等服务,并可根据企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网络安全服务,支撑服务企业提供安全防护水平。

2.分析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典型行业在安全监测、风险评估、数据保护、安全密码应用、应急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共性防护要求和能力建设需求,制定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模式、应用机制和安全防护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典型行业重点企业主动监测、纵深防御、数据安全保护、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安全防护水平。

(三)考核指标

1.提出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技术架构,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1套,提供风险评估、安全加固等安全服务不少于1000次。

2.提出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典型行业在安全监测、风险评估、数据保护、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共性防护要求,每个典型行业制定安全技术解决方案至少1套,并在不少于3个企业内推广应用。

 

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

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根据《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276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管理工作细则>的通知》(工信厅装〔201821号)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决定继续联合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工作,有关事项要求如下:

一、主要支持内容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将围绕2类项目组织实施: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类项目;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

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优化升级。纳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的项目,先预拨一部分财政补助资金,如期实现目标并通过项目验收的,将给予后续财政资金奖励;未如期完成项目验收的,将收回已补助资金。对于项目承担单位擅自调整实施内容或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除将收回已补助资金外,还将进行业内通报等处理。

三、项目组织方式

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择优遴选。所有申报项目需经项目建设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

四、项目申报条件

(一)申报项目的单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须由用户、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等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申报。联合体成员间须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联合体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成员单位具体权责、任务分工以及长期发展计划等。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的申报单位和责任单位。

(三)每个申报单位只允许牵头申报一个项目。已承担过2015-2017年项目但逾期未验收的,项目牵头单位不得申报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四)申报项目须能够在2020年底前完成项目验收。其中,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类项目申报单位须具备标准制定能力及试验验证基础条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须为已开工在建项目,并通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评估。

(五)申报项目应具有知识产权归属明确的核心技术,项目的技术参数和功能有重大突破,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项目验收前完成有关主管部门对知识产权申请的正式受理。

(六)申报项目应具有智能转型需求迫切、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等特征,目标产品应具备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品牌影响力强等特征。

五、具体工作程序

(一)申报单位根据指南和项目申报书(详见附12)内容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一式8份(附电子版),相关附件按规定顺序装订一式4份,并报送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申报单位须同时提供项目介绍有声PPT,时长不超过10分钟。其中,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类项目PPT须包括立项必要性、牵头单位情况、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组织结构等内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PPT须包括立项必要性、牵头单位情况、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联合体组织方式及运行机制、项目已有基础等内容。申报单位对所报文件及材料的真实性负全责。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于201864日前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文件(详见附3),逾期将不予受理。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项目不超过15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推荐项目不超过5项。中央企业和部属单位项目通过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不占地方项目推荐指标。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联合评审,并批复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立项建议书。对于已批复的项目,中央财政按照预算管理等规定,审核并预拨一部分补助资金。

(四)项目竣工验收后,责任单位应认真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并通过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提出后续补助资金申请。

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认真组织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的申报、审核和推荐工作,规范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程,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如期完成项目实施目标。

联系电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010-68205623/68205630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010-68552879

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南

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

(一)重点方向

1.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

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并对项目进行试验验证。重点方向包括:

1)基于数字仿真的可靠性测试方法标准;

2)可编程控制器异构平台文件交互标准;

3)智能工厂数字化交付标准,智能工厂制造资源虚拟映射模型标准,基于模型的检验标准;

4)网络协同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标准;

5)时间敏感网络(TSN)与用于工业控制的对象链接与嵌入统一架构(OPC UA)融合关键技术标准;

6)面向制造的机器视觉系统检测标准,基于AR的装配、维修标准,面向制造业的边缘计算系统架构标准,工业技术软件化标准。

2.行业应用标准

依据智能制造相关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成果,围绕十大重点领域,同时适当兼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并就标准内容进行试验验证。重点方向包括:

1)关键技术装备远程运维(故障模式识别、预测性维护)标准;

2)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质量分析标准;

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群协同设计/制造标准,基于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制造管理平台标准;

4)面向行业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

5)面向行业基于风险分析的工业控制安全要求。

(二)实施内容

1.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基础性标准制定,重点开展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含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等内容。

2.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本行业或其他制造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考核指标

1.技术规范或标准(格式)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

2.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个企业中,对标准全部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二、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紧密围绕十大重点领域,适当兼顾优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加大重大短板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软件在关键环节的应用,建设工业云等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提升供给能力和支撑能力,满足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需求,探索和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一)重点方向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集成电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先进计算与存储设备,5G通信关键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及设备,电子专用材料,核心电子元件,网关设备,智能传感器,智能LED照明设备,智能光伏,智能安防监控设备。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高档数控机床整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精密刀具,工业机器人及控制器、视觉系统关键零部件。

3.航空航天装备领域:航空器、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和系统、新一代卫星及关键部件。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船用动力系统及关键部件,超大型复杂结构件、电气控制单元、高端阀门、管系等关键部件。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制动器、轴承等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部件,机车检修,盾构机等施工装备。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芯片、计算平台,大功率充电设备,节能汽车电动空调、汽车电子、变速器,轻量化底盘等。

7.电力装备领域:燃气轮机及关键部件,大型风电装备,超低氮环保锅炉,智能电器及用户端设备,大容量储能装置,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高效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

8.新材料领域: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纤维新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合金材料,含能材料(民用爆炸物品)。

9.农机装备领域: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复式农机具,山地丘陵农机,播种机,养殖装备,高端农机用发动机、液压件。

10.医药等民生领域:诊疗设备,制药装备,药品生产,纺织服装,轻工,食品。

(二)项目建设内容

1.离散型智能制造。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与仿真,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关键制造工艺的数值模拟以及加工、装配的可视化仿真;先进传感、控制、检测、装配、物流及智能化工艺装备与生产管理软件高度集成;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高效协同与集成。

2.流程型智能制造。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和仿真;生产流程可视化、生产工艺可预测优化;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网络化控制与分析、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在生产管控中实现高度集成;实时数据采集与工艺数据库平台、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3.网络协同制造。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可交互共享。企业间、企业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实现集聚与对接,实现基于云的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4.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可模块化设计和个性化组合;建有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能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产品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实现集成和协同优化。

5.远程运维服务。建有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自动诊断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模型和故障索引知识库;可实现装备(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智能远程无人零售;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平台、核心配件生命周期分析平台、用户使用习惯信息模型;可对智能装备(产品)提供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

(三)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

网络协同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

2.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每个新模式应用项目申请2项以上发明专利,登记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3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技术规范)。

3.关键技术和装备

1)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应至少采用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5大类中的10种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装备。

2)每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应至少采用2种工业软件,如:设计工艺仿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业务管理软件、数据管理软件;至少采用1种工业互联网系统与设备;至少采用1种平台,如:工业云、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服务平台。

3)每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在设计仿真优化、工艺参数优化、设备智能维护、产品质量提升、智能物流配送等工业场景应至少采用1种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